首页 | 本学科首页   官方微博 | 高级检索  
文章检索
  按 检索   检索词:      
出版年份:   被引次数:   他引次数: 提示:输入*表示无穷大
  收费全文   6篇
  免费   1篇
临床医学   1篇
特种医学   1篇
外科学   3篇
肿瘤学   2篇
  2020年   2篇
  2018年   2篇
  2017年   3篇
排序方式: 共有7条查询结果,搜索用时 187 毫秒
1
1.
正胰腺转移癌(pancreatic metastases,PM)临床少见,约占胰腺恶性肿瘤的3%,而原发灶为肾透明细胞癌者仅约占PM的1.3%[1],既往对其研究文献多为个案报道[1-3]。因为临床罕见,且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及肿瘤学指标,临床容易误诊[2-3]。收集资料完整肾透明细胞癌胰腺转移3例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,并复习有关文献,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。1病例资料  相似文献   
2.
目的 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(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 of the spleen,SANT)的CT表现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9年10月间7例经病理学确诊SANT的CT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,并复习相关献。结果 7例均为单发病灶,6例类圆形,1例不规则形。病灶直径3.8~8.9 cm,平均6.9 cm。CT平扫2例呈较均匀的低密度,边界较清晰;其余5例以稍低密度为主,内部及边缘见条片等密度影,边界欠清晰。动态增强动脉期7例均表现为病灶边缘及内部早期强化,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向心样强化,5例见较明显的“轮辐征”,以门静脉期较明显;增强后病灶边界变清晰。6例病灶所在区域脾脏增大,其中2例局限突出脾脏轮廓。本组病例均未见腹水、邻近组织的侵犯及转移,腹腔及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。结论 SAN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,多表现为脾脏单发较大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,平扫呈等密度或较低密度,增强期外周及内部早期结节状、条状明显强化,延迟期呈持续性明显强化,部分可见“轮辐征”,这些特点对SANT诊断及鉴别有较大价值。  相似文献   
3.
目的 探讨低度恶性潜能多房囊性肾肿瘤的MRI表现及临床特点.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学证实的低度恶性潜能多房囊性肾肿瘤的MRI表现及临床资料.结果 5例均为单发,3例呈类圆形,2例呈分叶状.肿瘤边界均较清晰,最大直径约15 ~54 mm.MRI平扫囊壁及囊内分隔较薄而欠均匀,厚约1~3 mm,呈T1 WI等及稍高信号,T2WI为较低信号;囊液T2WI均为高信号,T1WI 4例为不均匀较低信号,1例低信号中见絮状稍高信号.DWI显示,2例囊壁及囊内分隔见点、条状较高信号,3例为等信号.动态增强囊壁及囊内分隔2例皮质期见较明显强化点、条状影,实质期及排泄期强化减弱;其余3例不均匀中等强化弱于肾皮质,实质期及排泄期均明显延迟强化.5例均未见邻近侵犯及转移.临床3例出现腰部隐痛及镜下血尿,2例无明显症状.5例术后随访18 ~36个月,均未见复发及转移.结论 低度恶性潜能多房囊性肾肿瘤恶性程度低,手术治疗效果好.MRI对其诊断具有较大价值.  相似文献   
4.
目的 肝脏淋巴瘤临床罕见,既往容易误诊误治.本研究通过分析5例肝脏淋巴瘤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,以期提高对其诊治水平.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-02-11-2016-04-30经3家医院(淄博市第一医院1例,上海市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1例,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3例)诊治的5例病理及临床治疗证实的肝脏淋巴瘤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.结果 5例中原发2例,继发3例.3例表现为肝内边界较清楚的结节和(或)肿块,最大直径34~107 mm,1例多发,2例单发;另外2例呈肝内边界模糊的多发斑片状“地图样”浸润.CT平扫病灶呈较均匀低或稍低密度,CT值为19.8~43.4 Hu.增强5例肿瘤动脉期均轻度强化,门脉期呈轻到中度持续强化,但弱于正常肝组织,平均CT值45.6~63.9 Hu,延迟期强化均减弱呈较低密度.4例肿瘤中见“血管漂浮征”;3例见腹腔、腹膜后肿大淋巴结,较均匀中度强化;临床3例出现低热及浅表淋巴结肿大;2例出现腹痛、腹胀及消瘦;1例扪及腹部包块;1例无特殊症状.5例均无明显肝硬化,4例出现肝功能异常,2例合并乙型肝炎.2例原发性者经外科手术治疗及内科治疗,3例继发性者经中西医结合内科综合治疗.4例经随访分别生存16~39个月,平均生存21个月,1例术后随访至7个月,未见复发转移.结论 肝脏淋巴瘤罕见而预后不佳,临床以低热、全身消耗症状、肝脏肿块及腹痛为主,CT可以显示病灶的一些病理学变化,对其诊断具有较大价值.  相似文献   
5.
正肝内胆管囊腺瘤(intrahepatic biliary cystadenoma,IBC)是一种罕见的胆管上皮源性囊性肿瘤,发病率不足肝脏全部囊性肿瘤的5%~([1-2])。其缺乏典型临床表现,易与肝内其他囊性病变相混淆而误诊。现报道1例IBC并复习相关文献,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。病例患者女性,32岁,因"间断性上腹部隐痛不适3周"入院。既往体健,无肝炎肝硬化、血吸虫病史。  相似文献   
6.
杜晓峰  王士甲 《放射学实践》2018,(11):1178-1181
【摘要】目的:探讨MRI对阴道斜隔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。方法:对39例阴道斜隔综合征患者的MRI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,以手术术中所见为确诊标准。结果:39例阴道斜隔综合征中,Ⅰ型9例,Ⅱ型24例,Ⅲ型6例。斜隔发生于右侧者26例,发生于左侧者13例。同时伴有的子宫畸形为:双子宫畸形26例,双角子宫6例,完全纵隔子宫7例。36例伴斜隔同侧肾脏缺如。盆腔内其他病变:盆腔积液34例;内膜样囊肿4例;一侧输卵管积血或积液7例。本组MRI诊断Ⅰ型 或Ⅱ型共33例,其中发现斜隔上小孔从而确诊为II型的为2例,Ⅲ型6例,全部诊断准确。结论:MRI可以准确诊断阴道斜隔综合征,对该病诊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。  相似文献   
7.
目的 :探讨凹陷型锁骨菱形窝的CT表现特点。方法 :对8例(9处)锁骨菱形窝行CT检查,其中1例合并MRI检查;8例均为男性,年龄17~70岁,平均42.5岁。CT均行MPR重建,分别测量病变与锁骨内侧端的距离、病灶大小,同时对缺损区部位、形态、边缘评估。结果:所有骨质缺损区距锁骨内侧端2 cm内,平均1.3 cm;病灶大小1.05~3.45 cm,平均2.18 cm。8例9处均位于锁骨内侧端后、下缘,右侧5处、左侧4处,其中1例双侧。骨质缺损区内侧端的形态:7处呈"鱼钩征"改变,2处骨质缺损区较小,未出现"鱼钩征"改变。9处后缘皮质线均局限有缺如,近髓腔均有完整硬化边;7处见缺损区较规则条状软组织伸入,2处骨质缺损区较小,未明确显示条状软组织伸入。结论:凹陷型锁骨菱形窝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,对该变异的正确诊断及鉴别有较大的价值。  相似文献   
1
设为首页 | 免责声明 | 关于勤云 | 加入收藏

Copyright©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  京ICP备09084417号